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破亿 三大瓶颈待突破
可穿戴设备呈现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IDC发布报告称,预计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增长38.2%,至1.10亿部。其市场前景可期,但续航问题、产品安全问题等不和谐之音也常常萦绕耳畔,成为可穿戴设备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今年将增四成
智能设备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硬件技术的发展为可穿戴设备普及提供了基础,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将给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报告称,预计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增长38.2%,至1.10亿部。
中国市场是一大亮点。IDC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90万台,同比增长404.9%。对比全球同期7810万部总出货量、172%的增长率,中国市场增速确实已经大大高出全球均速。IDC预计2016年国内市场将保持52.9%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8300万台,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28.5%。
各大厂商也争先恐后地布局这一蓝海市场。苹果Apple Watch今年的出货量将达1400万只,占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49.4%的份额,稳居冠军宝座,第二名是使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统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市场份额预计将达21.4%。在中国市场,去年第四季度,小米可穿戴产品占据市场三成份额,同比增长率为273.4%。
繁荣背后难掩产品尴尬
销量疯涨的情况下,整个可穿戴产业也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由于产品入同质化、续航力不足、安全堪忧,用户对可穿戴的热情在快速升温后又经历了快速降温。
从产品形态来看,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产品过于单一。以小米手环为例,产品主要是满足用户的计步、监测睡眠等需求,在接入手机微信后,才衍生出运动社交属性;再以“手机伴侣”类的可穿戴设备为例,此类产品大多具备屏幕,但自身处理能力低下,需要在连接手机后完成操作;同时作为智能手机的外延,完善手机的一些体验。
从安全性来看,相比于智能手机系统的逐步完善,可穿戴产品的操作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旦可穿戴产品被恶意软件所侵染,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更是无从谈起。央视新闻频道曾曝光儿童智能手表存在安全漏洞,易被黑客攻击导致孩子日常行走轨迹及家长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引起不少家长恐慌。
续航时间也是可穿戴产品的一大痛点。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新品在电池寿命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据了解,Armour 健身追踪器的续航时间为 5 天,Fossil Q Dreamer 智能手环能够持续工作的时间也在 5 天左右。号称可持续工作1个月的卡西欧 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只能够在作为电子手表使用的时候实现这个续航成绩,一旦作为智能手表使用,续航时间便大幅缩减。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智能可穿戴设备还会面临一个更尴尬的局面:我们每天都会去给手机充电,是因为手机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我们需要它。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款可穿戴设备值得我们这样去做。
可穿戴未来怎么走?
各厂商要想在智能手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突破技术瓶颈外,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还需从以下两处着手。首先,应注重差异化。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应用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智能手表作为新型的移动终端产品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细分人群的需求。
而针对用户反应的穿戴设备传感器不灵敏,算法缺陷以及空间限制等问题,厂家应当重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技术。据中国可穿戴设备秘书长杨昕介绍,中国可穿戴联盟已于2015年3月22日召开了《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闭门工作会,目前正在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下一步将联合工信部,邀请广大可穿戴相关企业共同探讨和完善中国可穿戴标准体系。”
随着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和云的交互将更加紧密,更有利于实现各个产品、各个终端之间信息的打通与共享。业内人士建议,要提高用户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程度,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改变基础的监测现状,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对用户健康信息进行专业化分析、逐步实现终端信息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巨大商机。